Quantcast
Channel: 奇技淫巧。大飛哥
Viewing all 4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硬體】【行動後製剪接機 MSI GT72 電量與使用時間測試】

$
0
0


週五下班後,趁著妻小不在,騎車亂繞想找個地方放自己悠哉一下(啊怎麼是拎著電腦跑而不是趁機花天酒地去?)




安坑這一帶,住了快一年還不太熟悉環境,應該是每天下班就趕回家跟小孩搏鬥,不再像單身的時候一樣可以隨意瞎逛。

今天亂繞了一下,在一個不起眼的飲料店樓上,有個用餐時間沒什麼人的小店,乾乾淨淨,也安安靜靜,坐下前先問是不是能借用插座,老闆娘面有難色拒絕,原因是之前有人點杯飲料從早上坐到晚上,帶了家裡幾乎能充電的東西都來了,所以...

我完全能夠體會,所以想另外找個地方,正準備下樓時,老闆娘又叫住我,說如果不要用太久的話是可以的(也可能是我擅於偽裝誠懇的關係)


隨意點了焗烤燻雞燉飯,想說吃點平常沒機會吃的(這樣不好吃應該也感覺不出來),純粹就是要換個環境,模擬一下假掰的文青(文青是會帶這麼一大台電競筆電去喝咖啡逆?)

也許是我刻意不期待,沒想到前湯南瓜湯香濃好喝,主餐焗烤燻雞燉飯味道層次分明,再用熱拿鐵完美收尾,覺得身心舒暢。


只剩下我一個客人,於是大剌剌展出這一台兇狠的GT72,繼續測試之前的一些效果。

這一張桌布是之前開箱(好像還沒寫)的時候,看到布套加上我這把刀(某勇猛消防友送的)調調莫名地和諧,拍完之後只拉一下對比,就很像一回事。


一年份Adobe租約也快到期了,雖不能天長地久,至少在曾經擁有這一年,帶給我許多實質的經驗與外快,以及擴展朋友圈認識到更多高手,所以整體來講,買正版軟體是划算的(這邏輯怪怪的)

這一台入手的時候是預載Windows 8.1,我秉持著跨版本才願意使用的惡習,堅決不被Windows 8.x詭異的操作習慣綁架,於是很早就改灌Windows 10體驗版,關鍵驅動程式都還OK,雖然難免有些小Bug ,但跟著一路升級加上偶爾的大絕重開機,也是能用PS+AI+AE+PR跑完幾個案子。


之前測試過,這一台GT72的算圖效率,大贏我的X79桌機,後來仔細研究,瞭解Element 3D不管在操作過程或是算圖過程,都能吃滿GPU,也就是說,GPU越強,在Element 3D整體效能的暴增越明顯。

顯卡測試文章連結,MSI GT72的獨立GPU的開啟關閉,對整體算圖的影響
顯卡測試文章連結,有桌機上GTX 700系列的比較表格


今天不測顯卡效能,來看看剩餘電量與使用時間。

由於單測上網的動作或只開啟文件檔,以求得使用時間最大化做行銷術語,對這一台來說其實是個侮辱,誰會帶這麼重的東西跑到外面去單純上網跟處理文件?

所以我一邊工作,一邊簡單測了一下跑AE專案會有什麼變化。

開啟了AE專案(主要效果為Element 3D)之後,靜止不動時,電量的判斷計算是,85%的電量維持這個狀況還可以撐約兩小時。


85%的電只能用兩小時看起來不漂亮啊!

但必須說明的是,獨立GPU現在是強制開啟的狀態,所以也很吃電,但我喜歡這個設計,相較於Smart自動判斷,我寧可手動開關GTX 980M,這樣子程式畫面不會跳來跳去,而且再回過來說,會買這一台,就不會是拿來單純上網跟文書啊!!



隨便調整了一下,觀察AE計算預覽圖,電腦要處理總共約一千萬個點的3D物件,這時電量從85%變成81%,預估時間卻只剩57分鐘,立馬縮一半?!

這說明了兩件事。

首先,一定是GPU全速運轉,一下子吃很多電(CPU相對來說瓦數沒有那麼高),耗電速率才會讓系統判斷依此狀況只能再撐一小時,當然這也是有根據的,在上面兩篇文章連結裡面,有GPUZ的圖可以證明算圖時GPU負載都是滿檔。

第二,極致的效能代價就是耗電,反過來說,耗電的付出就是換來極致的效能,同樣在之前的測試文章有提到,同一代GPU等級越高,效能是明顯地加成。


使用一陣子,再放著不動,67%的電量估計還能用一小時四十分鐘,這時候GPU裡面的自動判斷負載就很Smart了,不工作就省電這樣還滿棒的。

總之我酒足飯飽,心曠神怡地悠哉測效果,離開了辦公室,沒有小孩玩鬧,覺得這週末夜還滿愜意的(為什麼沒趁機去花天酒地?)

刻意不插電,只開AE亂玩,前後真的只撐約一小時二十分鐘,一小時二十分鐘?


產品行銷之局部放大術:單比使用時間,隨便一台小筆電就把MSI GT72打趴了。

接著訊息就被有意無意簡化成:隨便一台小筆電就把MSI GT72打趴了。


但是我們為什麼要被這方向的價值誤導?

如果把桌機比喻成四輪汽車,筆電為兩輪機車,那這一台電競筆電應該是重機等級,跟高階桌機有得拚,所以,我認為一小時二十分鐘的意義,不在於筆電續航,而在於專案處理到一半的時候他媽的停電了怎麼辦!?

桌機沒裝UPS的全部掛點,只有這一台還有一小時可以趕快收尾存檔,這是我的解讀。


最後,反正店裡沒別的客人,老闆一家才開始用餐,我隨便拍了幾張,調一調覺得當拿來桌布還不錯(桌布簡單一點才容易找到東西放在哪裡...),就拿來給我的MacBook Pro當桌布了(疑似哪裡怪怪的)


【更新】

但其實我還是很好奇,關閉獨立顯卡之後,純上網亂逛跟文書工作,這一台可以撐多久。

避開剛開機電腦啟動一大堆東西時候的計算,開啟信箱臉書跟部落格的網頁開始逛,好吧,雖然不是9小時之類,這樣子其實我也很滿意了。




謝謝收看~~





【硬體】【行動後製剪接機 MSI GT72 之Steelseries Engine】

$
0
0
我拿了一台爆貴的電競筆電在工作,空檔時也充當小型算圖機,本來就只是要榨他的高效能而已,由於幾百年沒打遊戲,所以對這一台遊戲相關的特色沒有多在意,其中有一個被我忽視很久的,就是背光鍵盤跟組合鍵的功能。

背光鍵盤在我的MacBook Pro上面,是睡前床頭打字方便,而在這一台上面,主要是給玩家暗處打電動的時候可以迅速分辨要按哪一個快速鍵,但由於我年老色衰力衰,反應大大跟不上現在的遊戲,同時現在醒著的時間切兩大塊,工作跟小孩,已經容不下遊戲這小三,所以一直沒有掛上Steelseries Engine這個程式;開機時載入東西越簡單,效能就越快,這種裝機潔癖(書桌倒是超凌亂)讓我拿到新筆電之後都會重新規劃安裝,將系統資源用在刀口上。


一直沒裝Steelseries Engine這個工具,一直沒裝...


直到昨天...


Ctrl + S跟Ctrl + Z,是摸索新軟體一定會常常用到的重要快速鍵,常存檔有備無患,回到上一動以快速彌補小錯誤,熟悉了進階了之後,就會針對常用的功能,找尋對應的快速鍵,一般來想,越常用的功能,應該越好記,同時越好按。


在AE上面有幾個功能似乎不是這個邏輯。

快速創建【文字】【燈光】【攝影機】與【空物件】這四個功能,快速組合鍵都是需要四個一起按,而且Y跟L有點遠,偶爾需要的時候有點小不方便,但偶爾嘛,其實也就算了


昨天一時興起想做點很特別的測試,需要反覆連續創造著【燈光】跟【空物件】,一下子是用滑鼠移動並點選分支,但覺得眼睛一值跟著滑鼠亂跑都花了,一下子用左手加右手去按快速鍵,可是這樣一下拿滑鼠一下放滑鼠有點礙事,不知道建了幾個之後,就忘記自己要幹嘛了...

靠悲

於是我離座深呼吸,放空走走,不知道為甚麼,Steelseries鍵盤的遊戲組合鍵能不能拿來給After Effects用,這個念頭突然冒了出來。



結論是可以的,將Steelseries Engine這個遊戲按鍵巨集工具,拿來給多媒體應用程式當作更快速的快速組合鍵,以個人的需求示範測試效果如下。



Steelseries Engine的基本邏輯:

每一個設定檔,可以分別設定四組鍵盤以對應四個應用程式,比方我這邊建立了一個設定檔叫做Adobe
Steelseries鍵盤設定說明書

按下Steelseries Engine裡面的按鍵之後,就可以在實體鍵盤按下組合鍵,系統就會自動記錄下來


利用左邊最下方快速鍵,按一下切換一組鍵盤,對應某一個軟體,連續按就像循環檔,1->2->3->4->1->2...




案例示範

以三個軟體來介紹三種快速組合鍵類型

【第一種】需要同時按下四個按鍵,或是組合鍵之間離很遠

以After Effects來示範

為了避免快速鍵衝突,首先查了一下各軟體的設定,確認我們想要設定的按鍵還沒有被指定

下方的L1,就是第一組鍵盤,我們讓他對應After Effects

直接用錄製的方式,指定【1】【2】【3】【4】各為【攝影機】【文字】【燈光】與【空物件】

按下介面左下角的【儲存】

然後【1】【2】【3】【4】就馬上可以用了



【第二種】呼叫多層次選單的快速鍵

以Photoshop來舉例

先按下Alt+E以開啟【編輯】,將E放掉改按A,可以呼叫出【變形】的選單,然後我們可以從列表中挑選現在要執行的動作,比方縮放旋轉傾斜等等...
(其實按個Ctrl + T就甚麼都可以做了,只是舉個例子而已)

這時先改按下方的L2,我們定義第二組鍵盤來對應Photoshop,一樣錄製儲存,之後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第三種】進階呼叫多層次選單的快速鍵

以Illustrator來示範

題外話,連AI都支援遊戲卡GPU的加強了,真是可喜可賀

在【物件】下方,有三個選單的快速鍵都一樣,分別是【路徑】【外框】跟【透視】

如果要展開【路徑】,那組合鍵就是Alt + O,放掉O改按P,再補一個右箭頭

錄起來就變成這樣

如果要展開【外框】,就是Alt + O,放掉O改按P,然後一個下箭頭,一個右箭頭


錄起來變成這樣

但如果要【透視】呢,要好幾個下箭頭,下下下下下這樣很容易算錯的啦


還好有另外一個辦法稍微好一點,在Alt + O,放掉O之後,連續按P,就會自動切換這三個

所以錄起來變這樣,看起來也漂亮一點



我們怎麼知道現在是哪一組鍵盤呢?

利用背光鍵盤的【色彩】,可以自定義跟應用程式圖示相同的顏色,這時候背光鍵盤已經不只是炫麗,也讓我們清楚現在是哪一組鍵盤設定


比方AE,用紫色的

PS用藍色的

AI用橙色的


如果需要輸入文字,剛好又跟快速鍵相衝突的時候,可以預留第四組不指定任何快速鍵,我是用RGB,跟其他三組有明顯的不同


據說遊戲裡面,施法會有冷卻的時間,這時候利用【錄製延時】,就可以讓快速鍵等待固定秒數之後,再輸入快速鍵,錄完還可以進入進階設定修改時間(單位為毫秒ms)


其實我只是想分享AE要按Ctrl + Alt + Shift + L這個小麻煩的解法,沒想到也是落落長寫了一篇。

謝謝收看。

【硬體】【行動後製剪接機 MSI GT72 之男人的聲音】

$
0
0

圖說:身為一個專業的3D初學者,桌上有個槍啊刀啊,應該是一件很自然也很合理的事情。


以一台電競筆電來說,GT72的效能已經推到快頂端,即使我沒在打電動,四條M.2的128GB SSD組成RAID 0實在兇狠,拿來測試製作多媒體動畫影片的部分,效能也非常優異,尤其是現在許多軟體都能直接取用GPU的效能,讓GTX 980M不只對遊戲有幫助,製作3D模型與算圖的時候也能充份利用。

而玩了三個多月,官方網站強打主推的音樂音效特色,到現在還沒試過,似乎可惜了點。

妻小不在偽單身的夜裡,你會做點什麼事?

開一罐啤酒來懷舊,聽聽男人應該在一個人時候聽的音樂,看看男人應該在一個人時候看的影片,讓記憶在時空中回溯,重新品嚐過去的酸甜苦辣。

這天晚上十點過後,沒有小孩的客廳,非常安靜,我從架上搬了幾張光碟片,想試看看內建喇叭的效果如何。


開始之前,腦補了一下情境:

我什麼時候會開啟筆電的喇叭來使用?
1.在不吵到別人的情況下邊工作邊聽音樂(全球主機板發表日前的假日到公司加班?)
2.在沒有大尺寸電視的個人空間看電影(算圖的時候要一點資源播電影不過份吧?)
3.對二十人以內的規模作教育訓練,需要播放音樂或影片(大家都喜歡用產品影片作個開場)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應該看的是行動裝備的整體表現,而不是拿來跟家庭劇院比較,前兩項測試,也應該就可以涵蓋到第三項了

比較設備為,MSI GT72內建喇叭,與對音響不求甚解的人(我)會上網隨興買的外接喇叭,簡述規格:
1.MSI GT72 內建 Dynaudio 左右聲道各3W,重低音5W
2.Fujitsu 便宜的PS-120 左右聲道各3W,無重低音
3.Logitech貴一點的Z313 左右聲道+重低音共25W (查不到分別是多少)



首先,讓我們開啟第一張光碟。

1995年發行的魔獸爭霸2,我陸續買過兩版,印象中第一版是CD-Extra,也就是放進電腦可看見執行檔,放進CD播放器可以直接聽音樂,看來這一張光碟是第二版純電腦格式,所以殘念不能聽音樂,有點可惜。

PC界的經典遊戲,每一段配樂都很讚,總是讓我忘情地欣賞到半夜,所以當時早上半天的課常常都趕不及。




首波測試,以2000年的大懶堂LMF(Lazy Mutha Fucka)的1127來做個熱場

很意外的,GT72內建喇叭聽hiphop滿棒,鼓聲跟Bass都有到位,尤其一開場我心目中浩氣長存的已故偉大武術家李小龍先生先來一個“oh~~wata!!!!“很夠勁,再搭配他當年到好萊塢面試的口白,歷史感十足,戰神重現。

便宜的Fujitsu兩聲道喇叭在第一首歌就出局了。

Logitech這一組喇叭不能用硬體方式單獨調整重低音,只能跟著主音量一起變大聲,所以hiphop聽起來變成house了。

當年剛開始上班,邊學Flash邊聽歌,常常被嫌很吵。
據說歌名1127是李小龍先生的出生月日。




再來是2001年張震嶽的Orange 2,其中情慾高張的青蛙求偶記

這一首歌的氣氛是,性激素一起,震動十方世界,所以重低音要大一點才夠力,內建的5W在這裡撐不住場面。

但是整體來說,曲中反覆出現女性激昂的呻吟搭配DJ咪的Fuxx You,MSI GT72左右聲道3W還是有達到催情的效果。

有一陣子時程很趕編產品sales guide編不出來的時候,都會放很大聲跟著Fuxx You一下。




2006年,出了一部動作很好看,只是跟史實差很遠的電影。

這一首歌一開始有鼓聲,但我從以前一直覺得這一段鼓聲很像是合成樂,後面的管樂跟弦樂比較像真的樂器?

GT72內建的喇叭應付這一首歌完全沒問題,包含周杰倫吊假音,霍霍霍霍霍霍霍霍霍之外,唸詞該含糊的部分,一點都不含糊,小城有小城的樣子,該清澈的地方也很清澈。

Logitrch外接喇叭組的重低音太強,該洗滌的地方不好洗滌,該驕傲的地方倒是挺驕傲的(這什麼形容?)

這時期以前的周杰倫音樂我都還挺喜歡的。




當伍佰的演唱會門票還是五百的年代,我有去過一次現場,後來一路漲上去之後,就聽不起了。

以吉他為主要樂器的音樂,GT72內建的Dynaudio喇叭可以很清澈地表達出弦樂器的優點,加上伍佰唱歌的時候,完整的台味很重要,這時候5W的重低音就游刃有餘,太重的隆隆聲就太過了。

吉他的部分,是不是只有我覺得伍佰就像台版的山塔納,山塔納像墨西哥的伍佰這樣?




1994年出版的魔鬼的情詩,口琴跟吉他,搭配提前老起來放的陳昇的嗓音,在快十二點的夜晚,把時間倏地拉回學生時代,學生時代往事一幕幕襲來,心情起了一些波動,GT72內建喇叭完勝催情演出。



這一首我不再讓你孤單,印象中很多人都會點,只是唱起來都慘不忍睹(聽),尤其兩罐啤酒下肚滿加上嘴鹹酥雞,高音逼青,酒味蒜味逼人,還是聽原唱就好。




中場休息,來回味一段小學時候聽的華都西餐廳。



2004年的功夫,應該是目前為止周星馳最後一部擔任幕前主角的電影,我還是到幾個月之前,才看到這部電影的解釋,其實還挺有道理的。 (因為我很討厭內容農場,所以儘可能找到看起來像是原帖的出處)

此時出現一個烏龍,本來想看電影中斧頭舞那一段,沒想到電影光碟不見了,只剩原聲帶,所以就純放音樂,一樣,這一段需要清亮的聲音來加強喇叭群的演奏,表現電影中最主流的不入流視人命如草芥的幫會品格,GT72任務達成。


台灣領先全球的趕員工上台娛樂老闆的尾牙表演,當年應該有不少的公司都選這一段。




時間有限,最後用兩部電影最結尾。

2001年的諾曼第大空降,讓我對HBO自製影集的規模建立起信心,這每一集都是電影等級大製作,看了以後更加深了“戰爭只要開打,就沒有人會是真正勝利”的傷感,鐵盒版值得收藏,我想測試重低音的部分,5W能不能撐得住這部片子的氣勢。

第二集登陸日,要趁黑夜的時候空降到諾曼第,這一段是單純的運輸機引擎隆隆聲,跟很大聲的講話聲。

下一秒鐘敵人砲火就來了,眼睜睜看一架一架友機被打穿GG,耳邊都是機槍子彈呼嘯而過,砲聲隆隆,處處火光。

以這樣的戰爭場面來說,沒有比較的時候,5W的重低音還算可以表現出緊張感,但一跟外接重低音相比,整個臨場感就有明顯差異,主要聽起來是規模不同,比方砲火的部分,會像是槍聲跟炮聲的差別,機具的部分,是小飛機跟大飛機的差別。



1972年的電影,至今仍是經典。

這一段是柯里昂閣下傷癒之後跟五大家族開會,開誠布公,盡釋前嫌(當然是騙人的),為了確保和平,鬆懈敵人意志,護送麥可回國。



在麥可接班之後,開始清算舊賬,人在聖靈充滿的教堂見證外甥受洗,暗殺指令在各巷弄街道間執行,這裡的風琴聲嘹亮,對比打光跟眼神,手下的槍聲跟其他家族老大一個個被處決,嘴裡說了要棄絕撒但,最後是血洗叛徒。


快速小結:

這次其實也不是什麼PK賽,單純就是想知道在這一些日常生活的音樂聆聽上,GT72的內建左右聲道喇叭加上重低音夠不夠撐得住場面。

深夜寧靜時候,重低音其實派不上用場,在以上這些音樂音效的部分中,GT72內建喇叭稍有不足的部分,就是重低音在Orange 2的青蛙求偶記,以及諾曼第大空降時的戰爭畫面場面。

以內建喇叭來說,GT72的聲音很清淅乾淨,在單一使用者的時候,模擬環繞效果也挺不錯,聽流行樂或看電影,我覺得都是小菜一碟蛋糕一片。

把音量往上撐到快滿的時候,才會有略微感覺喇叭有點喘,但就我自己走來走去測試,不用50%的音量,就可以涵蓋概算30坪的空間,所以我抓二十人以內的簡報規模,應該是非常輕易就可以搞定。

自己覺得,如果以後能把內建重低音拉到10W,以行動裝置來說,應該就無人能擋了。



純個人需求與心得,無深奧技術分析,謝謝收看。


備註:
截圖MSI GT72對音效部分的官方介紹,軟硬兼施的total solution

硬體部分,用的是國際大廠Dynaudio的喇叭,與三顆音效擴大晶片。

軟體部分,利用Sound Blaster Cinema 2做優化,與模擬環境效果。





<更新>

入手這一台適逢世代交替,一方面是Windows 10新系統,一方面確認了MSI之後在音樂方面有新的軟體支援,將以Nahimic取代Sound Blaster Cinema 2,試用了幾天發現挺不錯。

在不需要自己另外找尋其他解決方案的情況下,出廠時內建的Nahimic可以快速調整喇叭的各項能力,其中的低音加強,大幅彌補了我之前些微的缺憾。

重聽一次青蛙求偶記,感覺鹹濕程度大幅提升了~~


【硬體】【行動後製剪接機 MSI GT72 屬於男人的一手掌握】

$
0
0

入手這一台GT 72的同時,透過秘密管道弄到兩個超值好物(只能說有朋友真好)。

相對於文字工作者來說,舒適的鍵盤能讓人流暢無礙地產出優秀文章,對我這個專業資深的CG初學者來說,要在pixel之間順利遊走,滑鼠的優劣就是一大門檻(技術不好都推給器材就對了)。

如果有一隻好的滑鼠,再搭配一塊好的鼠墊,那不就要飛天了?


於是宇宙回應了我的訂單,兇猛的筆電打開之後,還搭配了一塊ThunderStorm鋁質鼠墊,以及一隻DS200電競滑鼠。


滑鼠雖然很重要,但礙於預算,我一直都是買很普通的,有時候多花一點錢,也是花在買整組無線的鍵鼠,而不是提升單一滑鼠的等級。

更別說花錢買鼠墊了,通常就是直接滑桌面,或者用廢棄草圖的A4紙反過來。

哪裡想得到有一天會有這種神盾出現在桌上。

多國語言裡面當然要有正體中文!

打開之後躍出一尾活龍,黑紅是現在滿主流的電競配色,板身是鋁質,彩印部分是磨砂硬膠質(厚的卡典?),下方四角有止滑墊是基本需求,但上方四角竟然也有,一開始我還在猜想甚麼人會反過來用,但是在上面滑了一下之後發現,不用分心看鼠墊也知道是不是滑到邊角,原來是避免太激動的防摔措施。


附贈兩個特殊設計的鼠貼,摩擦起來能有好滑的絕妙手感,另外還有一小塊極細纖維的專用擦拭布。

再來看看滑鼠,對電競賽手而言,適當的滑鼠重量可以兼顧敏捷與穩定,所以利用砝碼自訂重量是一個很重要且必備的特色。

同樣地,對於長時間使用手腕的專業動畫人員,更需要稱手的神兵才能延長最佳戰力。

內容物一覽,說明書搭配光碟裡面的軟體,可以設定滑鼠週圍各快速鍵,也可以自訂不同的燈色,同時再送一組鐵氟龍鼠貼,延長整體使用壽命的順暢度。

黑紅色的編織線,摸起來感覺很耐用,應該可以接更多案子(半夜都不能睡,哭)。

還有一罐電競髮蠟,可以輕易塑出龍的髮型...疑

打開一看原來是砝碼。

依個人習慣做適當調整,太輕的跑車不好甩尾,試了一下我覺得一顆的重量剛好。

還沒安裝專屬驅動程式的時候,GT 72這一台筆電已經能抓到中間那一顆調整靈敏度的按鍵,並且由不同燈色來提示現在的狀況,預設五段變化,可前後切換,由慢而快的顏色依序是黃、綠、藍、紫以及紅色。

前面拍鼠貼的時候,腦中一直有甚麼影子浮現,翻一翻抽屜,果然發現十年前買的鐵氟龍膠帶還沒用完。

當年也是以為幫滑鼠穿個襪子,建模就能提升效率、布線都是完美的四邊形、骨架設定不會亂跑、皮膚權重會很均勻...

最後,實際使用一周的比較,以往的滑鼠偏小,手掌有中空就會多浪費一些力氣,DS200的罩杯剛好讓手掌沒有空隙,手腕能更輕鬆地四處游移。

就是都要黑紅就對了!!

快速結論

從來也沒想過把每天重度使用的裝備提升到這個檔次,實際把玩之後覺得真是欣慰,滑鼠握起來舒適,移動流暢無滯礙,男人到了一個年紀,除了一張嘴之外只剩手還能用了,每天在外面這麼辛苦地賺皮肉錢,對自己好一點是應該的。


【更新】

實地比較之後,還有一個關鍵的差異,我用以前買的便宜無線雷射滑鼠,在鼠墊上的龍形紅黑交界處,如果以慢速移動,游標常常會因辨識困難而卡住(不是沒電啦!!),但用DS200在上面同樣的操作方式,跨顏色的部分就很順暢,讚一個。


【更新】

原來我每一年都會想到這一件事情


產品連結 (無導購)

MSI DS200 電競滑鼠官網
MSI ThunderStorm 電競鼠墊官網


【硬體】【行動後製剪接機 MSI GT72 之GTX 980M又怎樣 - 前言】

$
0
0

上圖是我這一台GT 72的型號,MSI電競筆電產品線太多,常常搞混名稱代表的等級,所以我只記幾個關鍵規格,比方說顯卡是GTX 980M。



做過一陣子顯卡的產品行銷,每一張卡都要講效能超屌的啊,散熱一流啊,為了讓人家相信,就要先想辦法讓自己相信,可是產品周期越來越短,反覆的話術一再出現,就會有點膩,當然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是三年升級一次,除了重度玩家跟媒體,不會有人注意每一代到底編了甚麼故事,所以同樣的內容修修文字,改改數字,好像任務也都這樣達成了。


GTX 980M,目前看起來是消費型筆電上最高等級,NV官方訊息是這樣。



之前曾經試圖跳出遊戲TA,想切入多媒體使用者,跟他們溝通高階遊戲卡對影像製作處理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一方面當時這些軟體對於遊戲顯卡的支援度還不夠普及,一方面這也屬於比較小的群眾,在有限度的資訊量之下,還是持續專注在遊戲效能的進步,大家比較容易接受。

而且,遊戲顯卡GeForce要是跨足工作站的地盤,是叫貴五倍的Quadro情何以堪,我編的故事要是太超過,搞得NV有意見延遲給貨或者價格不漂亮,那我不就被長官踢屁股了。



--------------------還好我現在已經不是產品行銷的分隔線--------------------



不收稿費的文章,沒有導購的商業行為,在自己的地盤上面要怎麼寫就怎麼寫。

回到標題 【GTX 980M又怎樣】

近年不玩遊戲,買這貴森森的東西要幹嘛?

首先,根據NV官方新聞,Adobe的Creative Cloud系列中,我常用的這些軟體,現在都支援GPU的加速。


當然官方新聞主要還是捧捧Quadro跟Telsa,有在用Adobe的人都知道,透過一定的方法就可以順利啟用GeForce系列。

現在訂閱一個Adobe帳號就可以使用所有軟體的最新版本,不過之前測試CC 2015對有些外掛還是有點衝突,所以主要工作軟體大部分還是保留CC 2014,以下為各軟體正確偵測GTX 980M的畫面(如果無法辨識會是灰色的,或是不能選)。



Premiere Pro CC 2014 - Video Render and Playback

After Effects CC 2014 - Ray-tracing / OpenGL / CUDA

SpeedGrade CC 2014 - Mercury Plackback Engine

Media Encorder CC 2014 - Video Rendering

Photoshop CC 2014

Lightroom CC 2015 - Camera Raw

Illustrator CC 2014 - GPU Performance




加上我從去年四月接觸到Element 3D之後,對它能榨乾GPU的能力念念不忘。

Plexus也支援GPU加速

今年剛開始摸索的Blender,支援Cycles算圖引擎


除了Adobe系列自身沒有很光明正大直接偵測遊戲GPU,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影像軟體支援了,所以電競筆電的遊戲GPU越兇狠,在一般規模的多媒體製作應用上,也有非常優異的幫助。

其實我已經忘記OpenCL跟CUDA有甚麼不同,OpenGL到底負責哪些,到底整張卡能帶給我甚麼,是目前最實在的事情。

邊打這一篇,邊回想從9800GTX到GTX 980,看到又一個輪迴數字被用完了,GTX前後都放過了,我還真想知道下一代要怎麼編碼。


--------------------有看到這邊有保庇的分隔線--------------------

一般遊戲卡並沒有直接被Adobe偵測支援,所以這邊有一個祕密工具,要在Adobe上面正確取用遊戲GPU的人一定要去看看

一路往下滾,會看到許多支援的顯卡型號,看到支援的Adobe版本,最後看到科學麵老巫公,點他下載。

把cuda.bat解到C槽根目錄底下並執行

用數字鍵安裝對應版本就可以了,超腦殘智慧安裝,讚一個。


(標題好像越來越長了,看看能不能有一天比內文的字數還多)

以上

【雜記】【熬夜良伴 - 格瓦拉 + 芒果乾】

$
0
0
凌晨一點半的時候,你都在做甚麼?身邊的人是誰?

擺平小孩之後,拎著電腦出房繼續落後的進度,從老婆的CD庫裏面翻到這一張,半夜聽來格外哀戚,人類汲汲營營努力大半生,百年之後還能留下甚麼?




肚子餓了開始翻冰箱,找到了躲在角落的這一包芒果乾,是共學團的媽媽為了做給自家小孩吃,挑水果買器材不斷實驗,不肯添加化學物去加色提味延長保存期,研究了一年終於開發出來試賣給周圍好友的,掐指一算,大概是六七月的時候老婆買了十幾包不同口味的回來給家人吃,然後有一包漏網之魚現在被我翻到

等等,現在是十月,那不就是上一季的事情了?

沒有防腐劑的水果乾?!這還能吃嗎?

格瓦拉跟芒果乾,這應該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兩條平行線啊!!


過期一年的餅乾跟過期四年的紅茶我都測試過了,只放一季的水果應該不算甚麼,所以在深夜案子進度落後理智不清有點自暴自棄的情況下,就開來吃了,還想說乾脆吃壞肚子博個同情票,把時程往後幾天這樣。

打開之後檢查外觀,沒有任何異樣,味道跟之前一樣,是自然的果香,疑似有點酒味?

吃完半包配一杯老茶,熬夜時補充了血糖跟水分,感覺舒適許多,五六月芒果盛產,當時吃芒果乾覺得亂奇怪的,好好新鮮的水果不吃,吃乾的做甚麼?

但是今天半夜吃到覺得真是幸福,而且沒有小孩跟我搶,乾脆把剩下半包也拿來解決掉,從一點半寫到兩點半,以我敏感的肚子測試結果,還沒發現問題,但是不鼓勵放那麼久啦~~




百年之後能留下甚麼?就看您這位施主想留下甚麼了。




這一張專輯聽到一半開始下起暴雨,音樂只好越開越大聲,關鍵字Hasta Siempre 找到以下歌單,發現各種版本,有許多即興隨彈,也有像是達人秀的現場演出,聽不懂歌詞,總覺得音樂淒惶之中藏著希望,夜裡千條路,天明賣豆腐,於是認命地繼續趕案子去!

歌曲介紹與歌詞中譯
http://lamanialatina.blogspot.tw/2010/10/hasta-siempre_27.html

【硬體】【電競筆電外出拚進度,回家搭配電競螢幕練戰術】

$
0
0
10月,有個難得的機會去HD.Club參加了Acer Predator X34超寬電競螢幕的評測接力,我模擬了一個簡單的狀況作了一小段測試,請個帥哥高手當背影拍照,跟在兩位版主後面做個介紹,同步刊在HD.Club論壇。
【強強聯手!acer X34 搭載 NVIDIA G-SYNC 技術,打造電競螢幕新標準】




電競筆電外出拚進度,回家搭配電競螢幕練戰術,只要一條線就可以快速輸出影音,實在方便。

*圖說:左邊為電競筆電MSI GT72的Mini DisplayPort輸出,轉接到右邊電競螢幕Acer Predator X34的DisplayPort


相對於影片多採固定的解析度不能加以調整,現在許多大型3D遊戲,都可以自訂解析度與比例,以符合不同的爽度需求,包括Acer Predator X34的超寬解析度3440x1440 (16:7)



首先,以專業遊戲測試軟體公司Unigine出的Heaven Benchmark開場,這一款專門測試DirectX 11遊戲的3D細節表現。

一開始在右下角Resolution可以下拉各種常見解析度,如果選單中沒有適合的,也可以自行輸入,這邊輸入X34的原生解析度3440X1440


更多畫面的細項設定,比方反鋸齒開個8X,環境光影折射都打開


體驗一下寬螢幕帶來更大的視野


實際做個比較,上圖為Acer Predator X34的3440X1440,下圖為MSI GT72本身的1920X1080,五條綠線分別是畫面的定位線,可以很明顯看出,超寬螢幕就是多了兩邊的大視野,敵人無所遁形,補品不漏接。

仔細來看,該有的細節一項沒少



接著,在第一人稱遊戲中,【Call of Duty】系列是一個巨作,就拿來當作測試代表。

在解析度部分,遊戲本身已經內建3440X1440,直覺來想,有內建表示就經過測試最佳化。

連遊戲設定的部分都能撐滿整個畫面,看起來心頭就是舒適。

實際打起來身歷其境,背景的吸塵器看起來都像是戰場中的一個裝置。




再接下來是賽車遊戲【GRID】 極速房車賽

雖然是2014年6月初的遊戲,也同樣內建支援3440X1440的解析度

選車的時候,展示間看起來又更大了


顯示設定檔,除了一般常見的文書上網電影等,還有一個遊戲模式【G】是支援Nvidia的G-Sync技術,根據官方說明,可以有效降低畫面撕裂感。


貼心地提醒遊戲模式已正確啟用

接線真的是很簡單,筆電與螢幕各一條電源線,中間僅靠DisplayPort相連

將筆電移開之後,寬螢幕的感受更加強烈

即使在駕駛座內的角度看出,也是很有臨場感






最後,測試動作角色扮演ARPG類型,這是【魔戒】中土世界 - 魔多之影,片頭動畫是固定尺寸,推測是常見的1920X1080,所以兩邊還有黑邊

進到遊戲畫面之後,就可以選擇內建支援的3440X1440

應該是遊戲本身的關係,仔細一看,左右還是有一點黑邊沒有撐滿

實際遊戲大約還有這樣寬度的範圍是黑邊

但其實玩起來還是滿爽的~



>>快速小結:
1. 根據了解,2014之後的3D遊戲,多內建了3440X1440這樣的超寬解析度,這一點Acer Predator X34打的電競主題非常準確。
2. 內建G-Sync遊戲模式設定檔,對於不定幀渲染的GPU,在螢幕表現上可以讓畫面降低跳動或撕裂,下一次可以進一步來測試比較。
3. 連線簡單,以這次實驗來說,只要一條DisplayPort加上轉接頭,就可以讓影音都送到螢幕,如果電腦上有自己偏好的音響設備,也可以只出影像。
4. 寬、薄、弧面更具包覆感。

以上



結束遊戲測試之後,打包回家前試開了After Effects一個進行中的專案,以前會用雙螢幕來擺放更多素材視窗或工作列。這麼看來,其實買一台超寬螢幕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教學】【Cinema 4D to Element 3D的關鍵技巧一 - Bake Object】

$
0
0
11月初,有個難得的機會在Cinema R17的發表會上,作一小段分享,感謝宙盟資訊的邀請以及技術支援,上台講完自己的收穫也很大。

題外話,看完R17的動力學,作機器連動結構效率超高,真是非常非常心動,待我多接些案子存點錢再來升級新版。



以下將當天分享的三個關鍵技巧整理成三篇文章,是之前作專案的過程中遇到了關卡,用Element 3D無法達到心中的效果,又不熟悉(時間也不夠)重量級3D軟體的運作,開始尋求解決方案的時候找到Cinema 4D,將網路上各高手的教學,精簡化成為簡單的步驟。

示範為R16,相信不要太遠的版本應該都OK

【狀況一】

無法直接導入Cinema 4D模型的材質,用Bake Object解決

Element 3D直接支援的模型格式有三,通用的obj,自家的e3d,以及c4d,對,就是c4d,不是3ds不是fbx不是其他各家的檔案類型,就是c4d

當我們拿到ID設計師的產品檔案,是在Cinema 4D中作得美美的造型跟質感,直接導入Element 3D卻有差異,可以用這個方法解決部分問題。

The Pixel Lab這裡有大量免費高精度模型,只要輸入email註冊,就會提供可以下載的連結,在我註冊快一年的印象中,沒有太擾人的廣告信,新免費素材上架也會直接通知,所以加入是個不錯的選擇。
他們也賣模型包跟素材包,我之前買過工業風格的模型包,覺得質感很棒。

這裡用最新的南瓜頭作範例。

從Element 3D可以直接讀取c4d的檔案,增加了Cinema 4D的向外延伸應用。

模型看起來正常,但材質疑似哪裡不對勁

回到Cinema 4D渲染看看,模型有帶材質,也有帶法線貼圖,表示這些資訊沒有送出去

三顆材質球也沒有送出去

使用Cinema 4D的內建功能 Bake Object,顧名思義就是重新烘焙過一次,把材質直接熨上去

選取模型,勾選Single Texture,貼圖長寬各1024(根據專案需要調整精細度),JPEG格式就可以了,下方Path Name若無指定路徑,預設會存在跟模型同一個位置。

按下Bake,右邊方框會看到系統自動將每一個面映射出來。

烘焙完之後,可以刪除原始模型(或者上圖有個Replace Objects是一樣的功能),保留乾淨的新模型跟材質,另存一個新檔。

比較一下兩個檔案,從預視縮圖看起來就不一樣。

輸入之後,很明顯的已經不一樣了,模型沒有變形,材質球算是有過來了。

回到After Effects場景,加點AO,就挺不賴的。

快速操作影片如下,無配音配樂純影像






以上,根據一些測試,AO跟Noraml也可以烘焙出來,但我自己習慣在Element 3D調整這些參數,有機會再作進一步研究。

【教學】【Cinema 4D to Element 3D的關鍵技巧二 - Thrausi Plugin】

$
0
0
續,發表會上分享的第二個技巧


【狀況二】

文字分解合成的效果,受筆畫數目的侷限,用Thrausi外掛加強。


Element 3D可以快速分解3D文字(或其他導入的模型)的各部件,加一些亂數旋轉等參數,配合Animation Engine作分解合成的效果。

不過,預設情況下,文字是按照筆畫的獨立作分解,無法更細節。

如下圖,開啟了Multi Object之後,可以看到不連續的筆畫會分開,連在一起的筆畫是一整塊,比方右邊那個字有分開跟沒分開還真難分辨。

為了能有更細節的表現,請服用這個免費外掛Thrausi

安裝之後,可以直接對3D文字(或模型)啟用Thrausi

經過測試,Pieces欄位輸入10,表示將對每一個文字切成十個碎片

按下Break Now,會看到座標軸快速跑動,表示正在對模型切塊

快速地切完之後,請注意左下方出現了兩顆材質球,分別代表模型的材質,與模型切面的材質,我覺得這才是精華所在

將目前進度,存成c4d格式的檔案,然後到Element 3D將其導入

請注意左下角有兩顆材質球,經過實驗,若從Cinema 4D輸出obj格式,只能帶一顆材質球,要存成c4d格式,才能帶兩顆材質球

試調整模型本身顏色

隱藏模型材質球,將看到一堆切面,設定其材質球,這邊測試預設的燈泡材質

開啟Glow,作簡單的動態切換,就可以看到整體效果豐富不少。

快速示範影片如下,無聲音配樂,純影像

【教學】【Cinema 4D to Element 3D的關鍵技巧三 - Export Obj Sequence】

$
0
0
續,發表會上分享的第三個技巧

【狀況三】

特殊效果可以透過Plexus OBJ Sequence Exporter輸出連續Obj給Element 3D 



以下方為例,這是Cinema 4D內建的Metaball效果,除了這個,比方說碰撞、重力等物理效果,角色Rig後的動作,都可以透過連續Obj的輸出,到Element 3D裡面整合。


之前這個外掛是附在Plexus裡面,要買Plexus才有,現在為免費下載,連結在此

題外話,Plexus很有趣,價格乍看嚇人,但其實值得,只是我還沒完全掌握

外掛安裝之後,會在這裡出現選單。

做好動畫,取好名字之後,按下存檔,就會自動編號輸出。

可以觀察每一個檔案的大小,由於形狀不同,大小會有差異。

到Element 3D裡面,從File \ Import \ 3D Sequence去輸入連續Obj

如果是直接按IMPORT,只會輸入單一Obj,不會有連續檔案

這個範例片段,共有91個影格(本來要做90-1格循環動畫

回到AE,架個攝影機,拖曳播放頭,就可以快速看到連續動作了

連續Obj也繼承同樣的材質,所以只要設定一次,91格都會自動延用



這三篇就是Cinema 4D R17發表會的時候,跟大家分享的小技巧,其實我有點緊張,忘記上台到底講了甚麼,整理圖文當作補充,也給沒機會前來的朋友作個討論。

如果專案並不計畫全程使用大型3D軟體製作,或者只想要快速製作雛形來提案,Element 3D是個好選擇,入門門檻低,在品質跟效率上有很棒的平衡,不足的部分,還是可以靠這些小偏方來解決。


【教學】【MSI GS40影片,全程使用Element 3D運鏡特效加算圖】

$
0
0
終於破關了!!!

一個半月的時間,差不多可以完全破關一個遊戲,九月中到十一月初,前後約五十個半夜加上十個周末,我破關了這一款遊戲!!


之所以說破關,是在開工之前跟本不確定作出來的會是怎樣,腦補的畫面跟效果很好,是不是真能做出來,其實把握度不高。

用Element 3D作模型轉轉轉的案子,我已經可以很精準預估工時跟難易度,需要甚麼輔助大概都了然於心,但是作這種比較大場景還有許多運動跟互動的部分,要用Element 3D來全程掌控(大型3D軟體我還無法駕馭),其實我開工前很心虛。

而上線那一刻,自己眼淚都快要飆出來了,當然現在反覆看還是覺得很多地方可以加強,時間再多一點就好了,不過這個案子達到了自己一個新的里程碑,測試了自己以及軟體的極限,除了建模跟設定UV之外,Element 3D加上After Effects,其實還可以發揮更多。

製作很耗精神,相對發現很多偏方(偷時間跟偷效果),一時也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講,所以這一篇先來跟大家討論一下,最想知道哪一個時間點的效果,小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補充:
裡面還是有用到Particular等外掛,Element 3D主要是處理場景跟模型的效果。

【E3D】【Element 3D 從零開始 - Lesson 5 動態貼圖與AO的妙用】

$
0
0

這一篇是利用兩個Element 3D裡面的功能去疊加出來的效果,沒有用到其他外掛,原理很簡單,先看一下效果影片。



【動態貼圖技巧】
基本效果,PCB上面的環狀放射,這個效果我用在這兩個地方。
【教學】【MSI GS40影片,全程使用Element 3D運鏡特效加算圖】
【臨老入花叢】【Element 3D 作品集 2014/5 - 2015/5】

這是簡單的動態貼圖,下層是PCB紋路,上層是黑色底,用遮罩露出環狀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測試,Element 3D不支援貼圖裡面有mask,包含TrackMatte也沒有正確效果,所以如果是把遮罩作在PCB上面,效果是不如預期的,但如果覆蓋一面黑色再作出形狀,就可以利用疊加效果模擬出來。
在這一篇以燈光的例子也討論到這個問題。
【E3D】ㄤㄤㄤ童年的夢想 - Element 3D v2製作時光機

圓柱光效,也是利用動態貼圖,一樣是最下層花紋,上面用黑色蓋住作出向上的動態。

利用材質中的Add去疊加,模擬透光狀。

【把AO變成Glow】
基本效果作完了,覺得有點乾,於是想了很久,想到這個辦法,目前還沒看到有人這樣用,所以可能算獨家XD

首先將整個場景複製一層,到Output選擇Ambient Occlusion

用AE內建的Invert把他反過來

反過來變成黑白之後,就看大家喜歡習慣甚麼調色的方法了,我偏好Video Copilot的免費外掛
Color Vibrance Plug-in
這個外掛從首頁不好找,已經隱沒在舊文章裡面了,半年前測試跟CC 2015有衝突,所以目前我主要用CC 2014,不要太複雜的疊加還沒出現問題,優點一樣是,很快!!

加點模糊都可以

最後,再疊加,然後添加各種裝飾,就完成了。

以上

【E3D】【偽。變形金剛手槍版】

$
0
0
打完標題,其實腦海浮出了一個畫面叫作黃金戰士,堪稱是無知頑童時期最早接觸的變形機器人,可以變成手錶跟打火機,以現在的胃口看起來,方方硬硬的全是直線其實很笨拙,不過當初也是滿足了兒少的想像空間,令人(我已經老一輩了?)感動到哭哭。





這一支也是在9月-10月完成的,白天作DRAM,晚上作筆電,同時期還完成了一支Micro SD的還沒公開,還有兩三支喝完咖啡就拍完的超低成本影片,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活過來那幾個月的。

沒有特殊技巧,想分享的只有一件事情,
利用同一個圖層可以疊很多的Element 3D作物件管理

舉例以下各紅框的意思,DRAM上方的類槍支滑套,分成左半邊跟右半邊,各用一個Element 3D,以最簡單的Animation Engine去模擬合成的畫面,下方黑色蜂巢狀散熱片,是另外再用一個Element 3D,同理更裡面的紅色散熱片再開一個,只要將Render Mode都設為Unified就可以。

為了之後管理方便要先取好名稱,取中文名稱印象中沒有問題,取英文名是為了避免任何想像不到的怪現象,畢竟進入故障排除的階段會很耗精神,能避免就先避免。

最下方橘框,是一組最完整的模型備份,平時隱藏不開啟,萬一甚麼情況無法Undo,至少還可以召喚出來使用。

內部調整,我後來的作法是把不用的隱藏,而不是刪除,必要時還是可以叫出來對一下位置,還有一個建議,如果外部控制移動旋轉縮放看起來很奇怪,請回來檢查看看東西是不是放在原點。

每一個完整模約50萬個點,16萬個面,一個圖層疊了六七個跑起來如果有點吃力,就可以將Render Mode改成Preview,同時降低預覽設定,等確定畫面的流暢度,算圖前記得再改回來就好了。


以上

【Adobe Document Cloud 應用】臨時要交身分證影本怎麼辦

$
0
0



甚麼是Adobe Document Cloud?

上次有個難得的機會,應邀參加了Adobe的小聚會,主題是介紹Adobe Document Cloud以及eSign服務。
小弟很榮幸頂著精研版主的名號出席,也認識了幾位久仰的知名自媒體與評測平台,跟Adobe請教了很多不同軟體的秘技,覺得收獲超級多。
其實我在去年就參加過Adobe辦在寒舍艾美的Document Cloud發表會,由於平時接觸的偏向影片後製,對於文書方面的應用不太熟悉,當天出席人數又很多比較難跟主辦單位多詢問討論,所以聽完也就先擱一邊。
這一次出席人數只有七位,所以空檔機會我問了資深工程顧問興爺很多問題,解了一些個人使用上的疑惑,但是昨天發生了一件有趣的小事,讓我在預計下周才出的文章之前,先插入這一段插曲。

精研當家美女Wendy催我繳交身分證影本。

最快的辦法,直覺第一個動作就是拿手機拍照傳出去,但接著產生的問題是拍照可能會有歪斜,再來就是要為身分證影本打上特定用途註解才是保護資訊安全的好習慣。
後面這兩個問題,牽動到Photoshop等圖形處理軟體,對於比較不常處理圖形的朋友來說,可能造成一些麻煩。


Adobe Fill & Sign DC 一次解決了這些問題。

Adobe Fill & Sign DC可以免費在App Store下載(須有iTunes帳號)


以下簡單的介紹,拿之前做給小朋友的玩具工作證當範例。

打開Adobe Fill & Sign DC app,新增表單,選擇拍照。


正反面都拍下來,然後在右上角按完成。


接著選擇下方的裁切工具,會出現四個透視點,拉到對應位置然後完成,就變成比較正確的比例。


右上角再按一次完成,就可以準備簽名,如果已經建立過簽名檔,就能直接取用,也可以移動位置跟縮放或刪除。



不管簽不簽名,都可以用右下角的分享按鈕,開啟方式選擇【拷貝到Adobe Acrobat】


一跳到Acrobat app,就會看到兩張已經裁切好的檔案,可以由下方工具進行增加註解,輸入文字,手寫筆觸或簽名等處理。
不過很可惜的是,目前我測試結果,文字最大22點,沒辦法更大,所以我選擇儲存至Document Cloud。


接著開啟到電腦端的Acrobat,在目錄就可以看到剛剛上傳的文件,點選之後會自動下載,進入桌機編輯文字就彈性更大了,這邊輸入制式範本。


存檔,要寄送要列印都可以了。


小結:一回生二回熟

看似圖片很多,其實步驟很簡單,十分鐘可以搞定拍照、校正比例、簽名或輸入特定文字。然後我就印一印趕快交件了,請款這件事情當然要有效率才是XD



這一篇是突然冒出來的,不在那天介紹應用範圍,下一篇將是表單簽核的範例。

本文同步刊載於精研論壇HD.Club
http://www.hd.club.tw/thread-204192-1-1.html

延伸閱讀:
Adobe Document Cloud官方網站
https://acrobat.adobe.com/tw/zh-Hant/

綠色工廠哇大介紹eSign
http://portable.easylife.tw/4896

【AE小工具】【Mega Tool 打字+閃爍提示符號】

$
0
0
想做打字效果,但是游標部分不會設定,請老朋友上網找資料,改一改分享給大家使用。


原始碼請見以下連結,歡迎自由取用
http://lifeiskuso.blogspot.tw/2016/05/ver.html



下班前隨便錄一下的教學影片

音樂是大家的好朋友Audio Jungle的預覽,所以還有浮水印,無抽庸幫他賣一下連結在這裡:
http://audiojungle.net/item/hollywood-trailer/15653931

歡迎討論,謝謝。





因應朋友詢問,補充一下怎麼貼上語法

展開文字圖層,配合鍵盤alt,在Source Text前面按一下時鐘


右邊就會出現可以貼與法的框框,貼上後就可以檢視了




如果想要以非等速度出現文字

目前整體文字出現的速度是由第一個變數charPerSec 控制,如果想改成打一打停一停,或忽快忽慢,暫時的解法是包成Pre-comp,再以Time Remapping的方式去控制,如下圖:

在文字圖層按右鍵,選擇Pre-compose

按下OK

在已包好的Pre-comp上面按右鍵,選擇Enable Time Remapping,就可以用關鍵影格來控制速度了,暫時的解法啦。


【E3D】【Element 3D 建築物特效分析 】

$
0
0
這兩天藉著剛結束手邊的案子,把上一次去朕宏國際分享的一個技法重新整理錄成影片。


錄音品質真是一門大學問,自言自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十五分鐘的影片在這邊,除了選單必須講到英文單字(有夠難唸),全程都講中文,我自己覺得這一段影片價值超過十萬元,原因見仁見智,在影片中也有提到。


整個效果的分析藍圖在這裡,希望一張圖就能幫助理解與記憶。



能不能有下一支,就看看有沒有人看了XD



---------------------【更新相關連結】-----------------------


【E3D】【Element 3D 從零開始 - Lesson 4 Z Depth & World Position】
http://www.thephilko.com/2015/05/element-3d-lesson-4-z-depth-world.html

【E3D + DUIK】【Element 3D 從零開始 - Lesson 3 利用DUIK控制攝影機】
http://www.thephilko.com/2015/04/element-3d-lesson-3-duik-camera.html

【VC Color Vibrance 1.06】
http://www.videocopilot.net/tutorials/color_vibrance_plug-in/

【DUIK官方網站】
http://duduf.net/index.php/products/after-effects/duik/

【E3D】【Element 3D 分層輸出疑難排解 】

$
0
0
大家好,哥又送十萬元來了。


今天藉這一個場景,分享一下幾個技巧,包含:
利用rd:Render Layers來批次分層算圖
E3D的Output \ show的種類
3D空間的質量光中心點
E3D中的半透明貼圖

閒話休提,影片在此。



一張圖解釋個人目前的工作流程,遇到的困擾,與解決的方案。



擔心大家聽到睡著,硬塞了幾個音樂片段XD


【延伸閱讀】
【E3D】Element 3D v2之分層渲染
【E3D】【Element 3D 從零開始 - Lesson 5 動態貼圖與AO的妙用】
【E3D】Element 3D v2 霸氣四溢質量光

rd: Render Layers (aescripts官網)
rd:scripts(redefinery官網)

Video Copilot - 147. Advanced 3D Light Rays
Red Giant | Trapcode Shine

尤雅 為著十萬元
王傑&葉歡-你是我胸口永遠的痛 高音質後製版
黃嘉千 Phoebe Huang【沒想到】Official Music Video
Super Mario Bros. - Classic 1-up Trick Locations

【閒聊】Element 3D v2.2 + NAB 2015 presentation

$
0
0


在NAB 2015的AK示範中,看到了這個畫面的兩個訊息覺得挺有趣

左邊寫顯卡用GT 650M,1024MB VRAM也能跑,右邊寫E3D 2.1.0版。

前者當然是VC很厲害的硬體最佳化,筆電級就能跑,雖然效能不見得很好,但是降低入門的門檻是一件好事。

後者我的看法是這樣,V2出來後,印象中在三個月內連續更新了4到5個小版本,內容主要是修正BUG以及新增小功能諸如可以在設定畫面中旋轉場景。
http://www.thephilko.com/2014/12/element-3d-v230.html

而2.07之後就停了好一陣子,猜測是bug修改得差不多,而上上周釋放了即將更新到2.2的消息
http://www.videocopilot.net/blog/2015/04/announcing-element-3d-v2-2/

右上角的版號就這樣神秘地跳過了。

嚴謹地開發、嚴苛地QC,好了才丟出來,這是一個很讓我有信任感的動作。

總之,VC/AK一再提及的概念很棒,工具只是工具,我們能怎麼做出更兇狠的東西才是重點。

NAB 2015其中一場,雖然沒有新版本的消息,我覺得反而是他們尊重Adobe的場子,講AE的追蹤偷渡帶出自家產品,主客還是有分別出來,20分鐘值得看一下。

【Element 3D 雙螺旋 + 動態螢幕合成效果】

$
0
0
奉上十萬元,祝大家財源滾滾,有個美好的一天。

這次介紹的,也是利用Animation Engine(我覺得這東西真是太有效率了)所做的效果,其實原理都很簡單,教學影片與截圖如下:

【E3D】【Element 3D 雙螺旋 + 動態螢幕合成效果】



故事是這樣的:

上一次,很榮幸受到映CG的邀請,在這麼高檔次的雜誌上占了幾頁篇幅,同時為了輔助圖文說明,也錄了一小段影片。



都已經做了,就再拿來用一次,攤提製作成本XD
雙螺旋教學影片連結



雜誌在這裡,CG人一定要有一本的啊!!
Issue 28:「最終幻想 XV」專訪 經典 RPG 大作終將現身! - 現正發售中!

謝謝收看~~



相關閱讀
【Element 3D 從零開始 - Lesson 5 動態貼圖與AO的妙用】
【Element 3D 從零開始 - Lesson 2 基礎材質與貼圖】
【Element 3D 快速製作CPU的金屬反射質感】

【彩虹旗飄飄 - Element 3D當粒子系統用】

$
0
0
我老婆說不知道我的性向,不,是立場,由於憨慢講話,只好趁趕專案空檔用Element 3D做了個片段示意。






簡單介紹關鍵點:

動態是靠Animation Engine切換,所以記得橘框框要勾選兩個Group。

變形主要靠Twist以及Bend

開啟Twist並調整參數

再加上Bend並調整參數

反射單獨拉出一個平面做效果,放在Group3,下方Matte Reflection勾選的前後,由下方兩張圖做比較。

上圖有反射也有地板平面。
下圖有反射無地板平面。

材質球選Add,就可以有疊加效果。


調整位置愛用Group Null以及World Transform Null

講完了,繼續趕進度!!!

#其實用粒子系統會更漂亮啦
#本來只想用十五分鐘結果花了一個半小時
#讓老婆清楚我的性向,不,是立場的重要性應該凌駕於專案






Viewing all 4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